宗庆后还是“民族企业家”吗?
- 2025-07-22 17:33:24
- 553
想必那些在宗庆后离世之际,一边“买爆”娃哈哈一边“网暴”农夫山泉的人民群众,此刻一定有一种“被欺骗之后的疲惫”。
当初,他们揪住钟睒睒有个美籍儿子这件事大做文章时,绝不会想到浓眉大眼的宗庆后竟然也有三个美籍子女,而且还是私生的。
为娃哈哈奋斗了一辈子的宗庆后,在弥留之际恐怕也不会想到,自己生前捂得严严实实的私生活,死后会被子女们亲手揭起公开示众。
宗庆后对私生活的刻意隐瞒,特别是三名私生子女的美籍身份,对于那些出于民族感情而支持娃哈哈的人们来说,是个难以接受的尴尬事实,而其民族企业家形象,在群众眼中此刻也变得面目可疑起来。
舆论场随即变得气氛微妙,随着宗庆后所谓“人设”的崩塌,曾经被千夫所指的钟睒睒,一时间仿佛成了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莫名其妙地蒙受了一场不白之冤。
宗庆后和钟睒睒,只要牵扯到民族感情,在群众眼中就变成了硬币的两个面,一面朝上,另一面就要被按在地上摩擦。一方举起民族企业的大旗,另一方就立刻站在了群众的对立面。
在娃哈哈与农夫山泉的舆论较量当中,在宗庆后与钟睒睒的名誉之争当中,暗含着两个问题:
一是,国内舆论对企业家的评价标准,不再局限于其商业才能,而是着眼于其是否具有爱国情怀。“爱国”既是对企业家的最顶格评价,也是企业家在舆论场上刀枪不入的软猬甲。
二是,一个企业家是否爱国,往往要靠同行的衬托。一个民族企业家的人设能否立起来,取决于另一个同行业企业家能否被舆论打趴下。只要对方在舆论上成了黑的,那么我方是红的就不证自明。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的看法是,将爱国与否作为评价企业家的重要标准,是营商环境走向泛政治化的信号,是公共舆论对意识形态的危险操弄。长此以往,国内将只有两种企业家:一种是爱国企业家,一种是不爱国企业家。
此外,当爱国情怀与商业利益捆绑在一起时,“爱国”难免会沦为谋取和交换利益的筹码。当企业家意识到表现得爱国一点能够换取更大的利益回报时,“爱国”很可能会沦为一种真假难辨的表演。
当然,爱不爱国这件事只能看客观作为,而不能看主观意图。我是“动机论”的坚定反对者,人心隔肚皮,一个人内心爱不爱国,谁也不知道。只要外在的作为客观上利国利民,就当得起民族企业家的称号。
对于第二个问题,我的看法是,群众对爱国企业家的爱戴,毋宁说是出自对所谓“资本家”的痛恨。群众需要一个爱国企业家的榜样,但更需要一个资本家典型作为痛恨的对象。
在这里,爱成了表达恨的一种方式。越是爱得轰轰烈烈,就越是恨得咬牙切齿。但爱是自私的、排他的,势必会伴随着争斗。人们在推举宗庆后的同时,不忘踩上他的对手一脚,本质上与“饭圈”的拉踩现象没有分别,哪怕对手并无可指摘之处。
所以,对于一个企业家而言,一旦被冠以“爱国企业家”、“民族企业家”的头衔,就意味着背负上一种危险而又甜蜜的负担,他必须时刻谨小慎微,保证自己的言行在与头衔相符的尺度之内,毕竟群众的眼中可揉不进一点沙子。
一场突如其来的遗产之争,让宗庆后三个隐姓埋名已久的私生子女公之于众,也让公共舆论对宗庆后的评价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我们常说一件事已经“盖棺定论”,宗老的悲剧在于已经盖棺却要被重新定论。
写到这里,我想到香港商人李嘉诚的一番话,他说自己之所以不冠名内地学校大楼,是担心以后因为某些原因再被抹掉。李嘉诚这么说,既透着商人的狡黠,也透着智者的通透。没有冠名,自然不会担心将来被抹掉。
好比宗庆后,如果他生前没有被冠以“民族企业家”的头衔并且欣然接受,又何至于造成今天的尴尬局面呢?得了美名,再被抹掉,那多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