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60岁, 别做这五件事, 对不起家人子孙后代
- 2025-07-13 11:27:44
- 950
人活到六十,大半辈子已过,该明白的早点明白,该放下的早点放下。
可偏偏有人临到老,非要折腾,非要固执,非要给后辈留一堆麻烦。
这不是智慧,是糊涂。这不是爱,是自私。
年轻时犯错,还有时间改;老了再犯错,往往连累三代。
所以,下面这五件事,过了六十,真的碰都别碰。
一、别掏空家底去豪赌明天
人一老,胆子就容易变大,总想在最后关头搏一把大的,盲目相信一些暴利投资,最后败坏自己事小,败坏子孙后代事大。
日本有个叫安南丰田的女人,原本是个普通的家庭主妇,丈夫去世后,她继承了一笔不小的遗产。
快七十岁的时候,她迷上了一个叫“圆天”的组织,声称只要投钱给他,利息高得吓人。
安南丰田信了,最初投了点钱,果然拿到了“利息”。
她不顾子女的苦苦哀求,把丈夫留下的房子卖了,全部家当,差不多一亿日元,全都投了进去。
结果没想到,“圆天”组织在集资了几千亿日元后,宣布破产,卷钱跑去了东南亚。
安南丰田的钱,血本无归。从一个富有的寡妇,变成了一个身无分文的流浪老太,最后在公园的厕所里自我了断。
作家毛姆早就说过:“钱像第六感,没有它,你就没法发挥其他五感。”
这话反过来琢磨也对,太把钱当回事,为了钱连脑子都不要了,那其他五官也就跟着失灵了。
所以,把口袋捂紧了。儿女给的钱,自己攒的钱,那是保命钱,别总想着钱生钱,到了个年纪,能保住本就谢天谢地了。
别总听所谓的“理财专家”瞎掰,他们要是真有发财的本事,还用得着苦口婆心地劝一个老头子老太太买基金吗?
记住一句老话:“老来穷,赛过活阎王。”
手头没钱,在儿女面前说话都气短,不要拿去乱拼。
二、别强行干涉孙辈的教育
疼孙子,没问题。但要是把疼爱变成了指手画脚,那问题就大了。
年纪大,经验足,这没错,但时代早就变了,教育孩子的方法也在更新换代。
用操作算盘的脑子,去教人家怎么用人工智能,不是瞎胡闹吗?
孩子的爹妈,才是教育的第一责任人。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充其量算个顾问,还是没多少话语权的那种。
提提建议可以,但别把建议当命令。
别总想着把孙辈塑造成你想要的样子,先管好自己,别让自己变成一个惹人嫌的老顽固。
现在很多家庭,为了孩子怎么穿衣服,怎么吃饭,都能吵翻天。
奶奶觉得孙子冷,非要给穿成个粽子。
妈妈觉得要锻炼孩子的抗寒能力,就给穿个单衣。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最后孩子成了拔河比赛中间那根绳。
谁赢了,孩子都得受罪。
所以,学会闭嘴。
子女教育孙辈的时候,躲远点,眼不见心不烦。
他们要“快乐教育”也好,“鸡血教育”也罢,都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也由他们自己承担后果。
你只负责在他们需要的时候,递上一杯热茶,或者在他们吵架吵累了的时候,说一句“饭好了,先吃饭吧”。
法国哲学家福柯说过:“话语就是权力。”
别总想着用长辈的身份,去抢夺教育的话语权。
把操心孙辈学习的心思,拿来关心一下自己的血压。
把研究怎么让孙子听话的劲头,用在研究怎么跟老伴和平共处上。
这样一来,家庭气氛和谐了,比给孙子报十个补习班都管用。
三、别沉迷养生变成了药罐子
人一怕死,就容易病急乱投医。
尤其是老了,怕死心严重,“养生”成了救命稻草,不管真假,先抓住再说。
电视上哪个“神医”一开口,说的话比圣旨还管用。
邻居老王推荐的保健品,不管多贵,眼都不眨就买。
家里堆的瓶瓶罐罐,比厨房里的油盐酱醋还多。每天吞药丸的积极性,比吃饭都高。
结果钱没少花,身体还是老样子,甚至越来越糟。
养生不是搞行为艺术,广告都是为了赚钱,夸大效果、绕开规定的做法太常见了。
你觉得自己吃的是仙丹,结果吃的是泥巴球,身体吃坏了还在那感谢人家呢。
别把自己的身体,当成那些“养生大师”的试验田。
他们今天说绿豆治百病,明天说茄子能抗癌,后天又说生吃泥鳅能长寿。
听着都反常识。可偏偏就有人信。
晚清重臣李鸿章一生都受着哮喘和皮肤病的折磨。
为了养生,他遍请名医,中西药都吃,各种偏方也都试过,甚至还吃过土。
最后搞来搞去,仍然没用,还是在内外交困中,一口血喷出来,死了。
连李鸿章用尽国家资源都解决不了的生老病死问题,凭什么觉得吃几斤保健品就能搞定?
人不是活在对错里,而是活在自己的故事里。
很多老人沉迷养生,其实是活在“我能长命百岁”的故事里。
真正该做的,承认身体老了,不中用了。
定期去正规医院体检,听医生的话。该吃药吃药,该手术手术。
别自己上网查症状,把自己吓个半死。
也别信什么“纯天然,无副作用”的鬼话。
是药三分毒,保健品吃多了也一样伤肝肾。
别拿自己个肉身瞎折腾,安安生生地,能多看几天日出,就已经是赚了。
别为了多活两年,把现在的好日子过得鸡飞狗跳,人不人鬼不鬼的。
四、别搬弄是非当家庭的裁判
家不是法庭,长辈也不是法官。
尤其是上了年纪后,总觉得自己是家里的判官,子女有点什么鸡毛蒜皮的矛盾,非要插一脚,给断个是非曲直。
今天听儿子抱怨儿媳妇懒,明天就跑去把儿媳妇数落一顿。
后天听女儿哭诉女婿不顾家,转头就给女婿打电话兴师问罪。
觉得自己是在主持公道,维护家庭和谐。
实际上呢,就是个搅屎棍。
把原本还能关起门来自己解决的小矛盾,捅成了需要开庭升堂的大问题。
手心手背都是肉。
偏袒谁,都会得罪另一边。
就算你自认为一碗水端平了,在当事人看来,也绝对是偏的。
最后的结果,就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罗马帝国晚期的皇帝君士坦丁大帝,他怀疑自己的长子和皇后有染,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就下令处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
后来发现是冤案,他又把皇后给扔进滚烫的澡堂里烫死了。
他以为自己很公正,实则不可理喻,十分荒唐。这件事也被史学界鉴定为疑惑行为,至今招笑。
下场处理家务事的结果就是这样,最后不管怎么样,伤的都是两边。
法国作家加缪说过:“不要走在我后面,因为我可能不会引路。不要走在我前面,因为我可能不会跟随。请走在我身边,做我的朋友。”
把子女当朋友处,而不是当下属管。
他们有过得不顺心的时候,愿意跟你说,那是信任你。
听着就行了,别急着出谋划策,更别急着去当判官。
嘴巴是用来吃饭和聊天的,不是用来传话和搬弄是非的。
从大儿子家听来的话,烂在肚子里,别传到二女儿耳朵里。
子女之间有矛盾,让他们自己去吵,去打。
只要不上房揭瓦,就别管。
他们是成年人了,有能力也有义务处理自己的关系。
当个“聋子”,当个“哑巴”。
子女来诉苦,就“嗯嗯啊啊”地听着,给倒杯水,削个苹果。
他们说完,气消了,事儿也就过去一半了。
你要是跟着义愤填膺,添油加醋,那事儿就没完了。
所以啊,做一个安静的、慈祥的、甚至有点糊涂的老人。
子女回来看你,是因为想你,而不是因为要找你告状。
这样的家庭,才能和睦。一个家,和气了,比什么风水都好。
五、别放弃学习,与时代脱了节
最怕听见老人说一句话:“我老了,学不会了。”
现在这个社会,一天一个样。今天还时髦的东西,明天就过时了。
你不去接触新东西,新东西就会把你淘汰掉。
出门不会用手机叫车,买东西不会用手机付钱,看病不会在网上挂号。
每做一件事,都得求人。
时间长了,你的子女孙辈都嫌你烦,不想跟你说话。
人家聊的是网上的段子,你满脑子还是几十年前的陈芝麻烂谷子。
坐在一张饭桌上,跟隔着一个世纪一样。
学习跟年龄没关系,跟心态有关系。只要想学,什么时候都不晚。
美国有个老太太,叫安娜·玛丽·摩西,更为人所知的名字是“摩西奶奶”。
她大半辈子都是个普通的农妇,生了十个孩子。73岁那年,因为关节炎,她拿不动针线了,闲着无聊,就开始画画,用来打发时间。
没受过任何专业训练,就是画她熟悉的田园风光。
万万没想到,她的画被一个艺术收藏家发现,一举成名。
80岁在纽约举办个展,轰动一时。
她一直画到101岁去世,留下一千多幅作品。
摩西奶奶自己说过:“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
跟她比,六七十岁,简直就是年轻人。
别总拿“记性不好”、“眼睛花了”当借口。
智能手机的字,可以调到核桃那么大。操作步骤,多问几次,总能学会。
儿孙教你的时候,别嫌他们没耐心。
他们小时候学走路,学说话,你不也是一遍一遍地教吗?现在轮到他们“反哺”了,就耐心点。
学习也为了让脑子不生锈。人闲下来,就容易胡思乱想。
脑子一动起来,有了新的关注点,那些乱七八糟的念头自然就少了。
哲人圣奥古斯丁说过:“世界是一本书,不旅行的人只读了一页。”
对于老人来说,学习新技能,就是另一种形式的旅行。
它能带你去到一个你从未涉足过的新世界。
别让自己活成一个只能待在博物馆里供人瞻仰的古董。
要做一个虽然旧了,但还在路上跑着的老爷车。
跑得慢没关系,关键是,还在跑。
人到晚年,想活得舒坦,活得体面,就得脑子清楚。
别自己给自己挖坑,还拉着儿孙一起往下跳。
把自己管好了,就是对家庭最大的负责。
把日子过明白了,就是给自己最好的交代。
夕阳是挺短的,但晚霞也可以烧红半边天。
别总想着黄昏之后就是黑夜,多看看天边那点光。
- 上一篇:洛杉矶纽约之后得州也乱了
- 下一篇:林里回应高考生买奶茶收到分鸭子